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避寒 1961年,48枚核弹头在新加坡的军事基地里静静躺着,它们的目标只有中国。 英国人要用核武器阻止中国收回香港 ,同一时期,美国也在制定对华核打击方案,117个中国城市被列入核攻击目标清单。 面对如此严峻的核威胁,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如何破局? 核威胁下的香港博弈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英军惨败, 皮尔森·狄克逊爵士在日记中写道:"英国已由一等国降为三等国,但我们仍有重铸帝国荣光的希望——香港。" 香港对英国意味着什么?每年数亿英镑的贸易收入,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还有大英帝国最后的颜面。
1949年紫石英号军舰在长江被解放军重创后,英国人清楚地知道,常规战争已经不是中国的对手。 1952年,英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外交大臣道格拉斯·赫姆在给首相麦克米伦的信中直言不讳:"如果中国政府有一天要动用武力收复香港,英国可以采用常规武器或实施核打击来解决,显然,动用核武器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计划很快付诸实施,1957年开始,英国在马尔代夫冈岛修建重型轰炸机场,同时扩建新加坡的丁加机场。到1958年,一座永久性的核武器储存基地建成,48枚"红胡子"原子弹秘密运抵新加坡。
英军参谋总长蒙巴顿勋爵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费尔特上将在夏威夷举行秘密会谈。美方明确表示将配合英国对中国实施核打击,还向英国出售了十几颗北极星原子弹。 美国的核威胁更加系统化,1960年底,中情局确认了中国核计划的存在。肯尼迪对《纽约时报》记者说:"中国就要拥有原子弹,一旦中国有了原子弹,东南亚都会落入中共手中。" 1963年4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向五角大楼提出长篇报告,制定了直接和间接打击中国核设施的两种方案: 直接计划包括由国民党军队实行渗透破坏、实施海上封锁、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常规武器空中打击、使用战术核武器有选择地打击中国目标。
恐怖的是1964年的"统一作战行动计划"。美国约翰逊政府制定了新的核战争计划,要毁灭中国30座大城市,摧毁中国工业潜力,大量消灭中国人口。 在这份目标清单中, 中国117个城市被美国锁定为核打击目标,上海以82枚核弹的数量"位居榜首",沈阳44枚,广州50枚。
中国的战略清醒 1955年1月15日,钱三强与李四光走进中南海,这是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日子。 在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钱三强用自己制造的盖革计数器、铀矿标本作现场示范,领导人看得目瞪口呆。
会议作出发展原子能科学技术的战略决策, 毛泽东在朝鲜战争中已经认识到:"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9年6月,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带走图纸, 中国面临的是完全空白,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只有几台老式手摇计算机,研究人员更多只能依靠纸笔、计算尺等原始工具。 7月,周恩来在庐山会议上传达中央决策:"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1964年9月,美国高层在最后讨论要不要对中国核基地进行袭击。就在9月16日和17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了第九次中央专门委员会会议,毛泽东的批示只有两个字:"即办"。
"原子弹是吓唬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这句话背后是对国际形势的精准判断,中国必须在美国动手之前,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布泊,金光喷发,火球凌空,蘑菇云腾空而起。张爱萍激动地向周恩来报告:"我们已看到蘑菇云正在上升,铁塔已经消失!"
科学家们的隐秘战争 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国家要放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邓稼先一时还来不及细想,"我能行吗?""这件事关系到国家安危,我相信你能干好!" 1958年8月,邓稼先调入二机部九所,从此隐姓埋名28年。 妻子许鹿希问他去哪、做什么、去多久,邓稼先连续回答了三个"不能说"。
钱三强亲自登门找郭永怀,"这个工作我虽然没搞过,但经过努力,我想我还是可以的。" 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三名大科学家来到九所后, 邓稼先激动地说,钱三强为九所请来了三尊"大菩萨"。 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必须解决爆轰试验问题。 邓稼先率领理论部十几个人,在一无权威资料、二无实践经验的条件下,用手摇和电动计算机、算盘和钢笔,喝着白糖冲开水的"营养品",夜以继日地把原子弹的设计轮廓勾勒出来。 1963年,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按预定计划诞生,邓稼先和他的理论部班子马上转入氢弹研制。 于敏已经在氢弹课题上埋头4年,提交氢弹研究报告60余篇。
1965年国庆节前夕,于敏率队前往上海,用J501计算机进行演算。经过百日攻坚战,于敏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他第一时间通过电话把好消息告诉了在北京的邓稼先。 邓稼先和于敏被称为"黄金组合",外号分别是"胖子"和"秃子"。有人说,如果看到"胖子"和"秃子"在一起忙活,那就是核弹又要响了。 这不是几个科学家的单打独斗, 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攻关会战。 原子弹研制中的"九次计算""草原大会战",氢弹原理突破中的"群众大讨论""上海百日攻坚战", 都充分显示了群策群力集体攻关的威力。
1962年,有个会议代号叫"142会议"。九所、五机部三所、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上海有机所、大连化物所等单位讨论新型炸药研制问题。 会后大家像突击队接到战斗命令一样冲锋, 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合成出7种炸药。
威胁的终结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6年,中国导弹与核弹头结合试验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拥有可信核威慑能力。 英国的48枚核弹威胁瞬间失去意义。1961年4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华盛顿会晤,美国明确表示对核武器持反对态度,麦克米伦几乎彻底抛弃了核讹诈中国的幻想。
美国的核打击方案也成为废纸,妄图对中国核打击、核讹诈而不受惩罚的时代结束了。 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爆炸氢弹,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仅用32个月,是世界上从裂变到聚变发展最快的国家。 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战略平衡的建立,面对美苏核威胁, 中国通过自力更生掌握核技术,迫使美苏最终放弃对中国的核打击企图。 英国在东南亚存储核武器的计划遭到当地人民强烈反对,只能转入地下秘密进行。 最终部署到位的轰炸机只有6架,这个数量根本无法突破中国的防空网。 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中英之间的核危机才算彻底结束。
历史告诉我们,面对核威胁,中国老一辈领导人既有战略定力,又有决断勇气,他们在最危险的时刻,作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于敏这些科学家, 用智慧和生命为共和国铸造了核盾牌。 正是这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让中国在核威胁面前挺直了腰杆。 参考资料: 新华社:《60年前的惊天一爆,让中国人挺起脊梁》 央视网:《以身许国,自立自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背后的故事》 人民网:《"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与体现》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