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费 帆 赵婕敏 张雨琪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水果湖两岸,800米生态绿色“地毯”随波摇曳,宛如翡翠项链环绕湖心;紫阳湖畔,亲子家庭正在植物喷画活动中描绘自然之美;四美塘边,市民在晨练中开启一天的悠闲时光……
今年以来,武昌区以生态修复为韵、以水域治理为脉、以人文关怀为魂,依托“四线一口”综合整治提升工作,坚持以水域岸线美化为抓手,通过“微改造、精雕琢、细维护”,着力打造“水清、岸绿、业兴、人和”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水域治理:从“临水融绿”到“碧波鱼翔”的生态蝶变
自“四线一口”综合整治提升工作开展以来,武昌区以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湖泊水面及岸线“大扫除”,通过创新治理模式、激活水体潜能、构建生态群落等系列举措,让辖区湖泊焕发水清岸绿的生态新颜。
水务部门创新采用“水下森林+人工浮岛”立体治理模式,系统推进水域环境修复。通过全面清理水草杂物及岸线垃圾,在浅水区域补种再力花5120平方米、泽泻180平方米,并在外沙湖、水果湖治理分区围格中铺设四季常绿铜钱草2400平方米,栽设美人蕉、鸢尾等景观植物720平方米,既提升了治理分区的生态功能,又打造出层次分明的湖心景观带,筑起“生态巢”吸引水鸟栖息。
为激活水体活力、释放生态潜能,动力改善措施,武昌区创新探索水动力循环措施。在水果湖、楚河、紫阳湖等重点水域新增21台喷泉曝气设备、3台推流设施及33台旋转喷淋设备,通过增强水体流动与曝气效率,有效提升溶解氧含量,为水下生物营造宜居环境。
在此基础上,全区科学构建近自然生态群落体系:在6个湖泊中合理配置6种沉水植物、18种挺水植物,搭配8种土著鱼类及12种底栖动物,塑造“水泽——草泽——灌丛——河岸林带”有机整体,形成相互依存的林水生态链。
如今,站在水果湖北岸远眺,“水下森林”随波摇曳,水鸟嬉戏觅食,水体透明度已提升至1.5米以上。昔日的湖泊不仅实现了生态功能的系统性修复,更重现“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的自然美景,成为市民共享的生态福祉。
文化铸魂:从“环境整治”到“文明培育”的人文升华
为达成“路面净、路沿净、雨水口净、树根净、墙根净、花坛净”的“六净”目标,武昌区城管部门不断深入推进水域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累计出动保洁人员1200人次,清理各类垃圾总量达15吨,有效维护了紫阳湖及周边的整洁美观。
为改善湖岸生态环境、提升水域综合功能,武昌区四美塘公园管理处将四美塘公园东、西游园设置为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对区域内长势不佳的植物进行淘汰或更新,确保乔灌花草配置合理、植物层次丰富且美观,展现良好的景观效果,提升景观品质。
紫阳公园管理处结合“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节点,在紫阳湖畔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以“绘彩自然,守护地球”为主题的植物喷画创艺活动,吸引15组亲子家庭用植物为画笔、自然为画布,在创作中传递环保理念。这种“寓教于乐”的社教模式,让环保意识如同种子般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为国庆假期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通过这种管理+教育的文明培育模式,让爱护环境、遵守秩序成为每一位市民及游客的自觉行动。”武昌区城管执法局园林绿化管理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垃圾分类到生态科普,从安全警示到应急救援,每一处细节都在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市民在游园中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明熏陶,自觉参与环境维护与秩序管理,真正实现从“旁观者”向“参与者”,为国庆“游武汉”的游客展现出武汉市民的文明素养。
长效机制:从“问题整治”到“持续发展”的治理跨越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考验的是治理的敏锐度与执行力;但对于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这样的系统性工程,如何跳出“整治——反复——再整治”的循环,构建长效机制,才是体现治理能力的关键标尺。
在四美塘公园,100余个高清摄像头构成全天候监控网络,21处救生设施取用点沿湖岸线科学分布,2名机动巡逻人员携带救生设备不间断巡查。这种“人防+技防”的立体防控体系,既保障了市民的亲水安全,又维护了湖泊生态的自然宁静。
紫阳公园管理处通过“河湖长制综合服务平台”实现问题管理,常态化开展紫阳湖河湖长全线巡查,其中区级湖长巡查2次、区城管执法局巡查4次。发现并整改环境卫生问题7处,整改完成率达100%,形成了完整的整改闭环管理机制,彰显了武昌区在生态治理中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武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区级湖长与城管巡查的多元联动机制,构建了问题发现、整改、反馈的完整闭环管理体系。这种“责任明晰、协同高效”的制度安排,为各项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武昌区以“四线一口”综合整治提升为契机,用生态修复擦亮城市底色,用民生保障温暖市民心田,用文化培育塑造城市灵魂。当国庆的华灯映照古城,当八方游客流连武昌,这幅“水清岸绿、花繁景美、文明和谐”的城市画卷,正徐徐铺展在每一位市民和游客眼前,生动呈现着武昌的生态之美、人文之韵。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